热门话题:

【杜兰说AI】标题:AI狂飙三年,终於有人说了真话!

2025年08月22日 10:18

三天,五场对话,一个真相:AI的狂飙时代结束了,落地为王的时代来了! 刚从2025上海WAIC(世界人工智能大会)的“未来风暴眼”里出来,筋疲力尽,却无比清醒。这次不再是模型参数的军备竞赛,而是刀刀见血的灵魂拷问:这玩意儿,真能“干活”吗?能创造啥价值?

1. 具身智能:从“炫技”到“搬砖”的硬核进化
还记得前两年,开口闭口“千亿参数”?今年大会,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 抢了C位,这信号太明显了:实验室里的花拳绣腿没用了,能下地干脏活累活的才是真英雄!

我主持了具身智能国际化应用的圆桌对话,和擎朗李通、智澄徐明强、诺仕徐杨、东盟陈志辉这些实干家聊下来,核心就一句大实话:技术生於烟火气,必归於烟火气。李通说,活下来的机器人公司秘诀是“真干活”——餐厅传菜、酒店服务,解决看得见的需求;陈志辉强调,出海东南亚,本地化是命门,得懂每个国家工厂的痛点。技术落地,归根结底是对真实世界需求的精准狙击。机器人再牛,不能帮人“搬砖”,就是废铁。

2. 教育AI:解放“重覆”,但“灵魂”无可替代
“技术服务於人”的思考,在第二天我们的麦思AI发布会上得到了更深的延伸。创始人王凌轩说得好:“AI不是教育的终点,是重新理解教育的起点。” 我们打磨十年的MASS教育测评系统,目标很明确:用AI干掉重覆的知识搬运,把老师孩子家长都从题海战术里捞出来!就像具身智能解放体力劳动,教育AI解放低效的脑力劳动,让家长回归关注孩子核心素养,让孩子可以用能力掌握新技术,从容面对未来。

随後在与庞维国教授碰撞了“AI驱动下的家庭教育”,他一句话戳中了泪点:
“AI能算出最优学习路径,却算不出孩子摔跤後委屈的眼泪,更替代不了父母拥抱的温度。”
技术是高效工具,但教育的核心是“灵魂撼动灵魂”。那些无条件的爱、共情、挫折中的搀扶……这些AI学不会,也永远无法覆制。冰冷算法,暖不了人心。

3. 人性高地:AI时代的终极护城河
当晚在WAIC之夜非常轻松的氛围中,和尹烨博士、王佳梁院长探讨了“AI无法取代什麽”。
尹烨从生命科学家视角说,“人类今天的每一个举动,都在喂养明天的AI!” 他更用“盖亚理论”颠覆教育焦虑:“地球是生命共同体,何必把孩子赶向独木桥?” 带孩子去自然博物馆、科技馆吧,在真实场景里“见天地,见自我”——这才是对抗AI同质化的解药。
王佳梁也在做AI教育的创业,他说“AI解题是用新方法解旧题,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。” 我想,当技术狂奔,人类最坚不可摧的堡垒是什麽?正是那些根植於血肉之躯的特质:爱、痛、共情,以及对意义的苦苦追寻。

4. 未来人:从“做题家”到“问题猎手”
最後一天直播间,和福耀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的对话直指核心:AI时代,人应该如何成长?
我说:“技术能瞬间喂饱你知识,但发现问题的眼睛、提出问题的勇气、定义问题的智慧——这些根植於好奇与创造的本能,才是人最宝贵的品质。” 徐校长一拍即合:“学问就是学会提问!问题描述清楚了,AI能秒答。关键,在於‘问’!”最後徐校长总结,“在数字和算法的荒原上培育精神根系”,多麽诗意地栖居。

下午创投生态闭门研讨会,共识更清晰:重覆性岗位终将被AI接管,但人类的创造力、共情力、批判性思维——永远无可替代!AI时代的进步,不是机器换人,是人借机器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
杜兰的WAIC真相时刻:
回顾这三天,从具身智能的落地路径,到教育中的人性锚点,再到未来人的能力重构,尽管大会活动眼花缭乱,但线索其实很清晰:技术是工具,能拓展人的能力边界;但人之所以为人,在於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特质——对真实需求的回应,对情感联结的珍视,对意义价值的追寻。所以,我们在拥抱技术的同时,更要守住人性的内核。毕竟,AI再强大,终究还是要服务於人的成长和幸福。
我是杜兰,在算法的洪流中,与你一起守护人性的灯塔,创造有温度的未来。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