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话题:

【杜兰说AI】ChatGPT Agent上线,智能体变天了

2025年08月21日 10:10

就在上周,OpenAI扔出了个大招,没预热、没大搞发布会,ChatGPT Agent就这麽正式上线了。

跟之前的ChatGPT比,ChatGPT Agent就跟换了个人一样:以前你让它干活,得一步一步喂指令,它才说一句动一下,现在你只要甩一句“把这三家公司的季度财报整成对比表”,它立刻自己开浏览器、扒数据、算指标、排版,十分钟不到,直接给你一份现成的分析结果。有了它,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。

从ChatGPT Agent身上,我们就能发现Agent的战斗力其实拼的是三块底板:最底层的大模型就是发动机,发动机换代,它处理覆杂指令的能力就能立马上一个台阶。中间那层虚拟操作空间像给它配了间安全实验室,想调什麽工具随叫随到。最上层是进化通道,模型和工具每升级一次,它就多长一项新技能,能做的事只会越来越多。不管是哪家公司做智能体,都绕不开这几点。

而说到智能体,就不得不提今年年初火过一阵的国产高光Manus。年初的Manus曾经风光到离谱,十份简历扔进去,它自己解压、浏览、打分、出排行榜,连评估理由都写得比HR还细。内测邀请码被黄牛炒到五万块,到处都是 “国产之光”。但就在前阵子,团队突然传出搬离中国,原因就是它太依赖外部大模型了,API一掐,整个智能体就完全发挥不了作用。

而且ChatGPT Agent一出来,对Manus这类智能体的冲击可不是一星半点。首先,OpenAI把“模型”和“产品”融到了一起,就像手脚大脑长在一个人身上,节奏、回退、纠错全自己说了算;而Manus这类拼装式智能体像多人接力,中间谁掉棒,整段垮掉。比如处理多步骤任务时,前者能自己调整节奏,後者可能因为某个环节的延迟或错误,整个结果都受影响。

市场上就更明显了,用户被OpenAI把胃口吊上天後,再看只能做单一任务的小工具,就像用过iPhone 15回去玩按键机,落差极大。

所以对於创业公司来说,要想做好智能体,就得照着智能体发展的底层逻辑来。先把大模型研究透,别想着一口吃成胖子,什麽模型都用,而是根据自己要做的事选最合适的,比如做法律文书处理,就盯着擅长文本分析的模型;做编程辅助,就紧跟Claude这类模型的动态,避免被单一模型“绑死”。
场景上别贪多,与其做个什麽都能干但什麽都不精的产品,不如像Happy Robot那样,只干物流电话一件事,把话术、地址、单号全打通,让用户觉得“非它不可”。
还有记住一句话:先能跑,再跑赢。先做出一个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小功能,比如帮HR初筛简历的工具,用起来之後再根据用户的反馈一点点加功能,慢慢叠代成更全面的产品。Cursor最初只有一行代码补全,如今能写整段後端,就是小步快跑的胜利。


作为用户,想用好智能体也有技巧。说需求的时候得具体,别只说“做个方案”,而是说“针对新产品,做一份面向年轻用户的推广方案,包含三个活动点子和预算范围”,这样智能体能更清楚该干什麽。
另外要知道它擅长在什麽环境里干活,比如虚拟环境的智能体适合查网页数据,本地适配的适合处理电脑里的文件,别让它干超出“工作范围”的事。
平时用的时候多给反馈,比如告诉它“这个分析里的数据来源不对”,帮它慢慢熟悉你的需求,就像和同事磨合一样,越用越顺手。


往远了看,智能体的发展一定会带来不少新变化。微软已经让Agent进会议室充当隐形助理了,谁说了什麽、待办几点几分,它记得比任何人都清楚。纳德拉甚至说,未来可能让智能体进入董事会,毕竟公司业务覆杂,董事们不常碰面,有个能记住所有细节的智能体在旁边提醒,或许能让决策更高效。而随着技术门槛一降再降,说不定真像奥特曼说的,一个人靠着智能体就能撑起一家有规模的公司,因为市场分析、产品设计这些事,都能交给智能体帮忙处理。真正的“一人公司”不是梦。

所以,别再纠结AI会不会抢饭碗,先学会怎麽让它替你搬砖。毕竟它们的出现,最终是为了让我们能专注更有价值的事。智能体时代已经来了,能不能抓住机会,就看谁能先跟上这波节奏了。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