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杜兰说AI】三生万物? 华为三进制计算专利来了
2025年05月02日 18:30
华为最近又搞了个大新闻,
三进制计算机,
听说过吗?
专利刚刚通过,
我去看了下,
真是一场静悄悄的科技核爆啊,
这很有可能会是一次改变人类文明的大事件。
大家先记着这个数字3啊,
接下来还会出现三个重要数字。
首先啊,
现在咱们的计算机都是二进制的,
啥意思呢?
想象你家里的那个灯泡开关,
按一下是开,
再按一下就是关,
只有两种状态。
计算机就是用这种最简单的“开关逻辑”处理信息,
所有数据最终都转化为1和0的组合。
那麽这个三进制咋回事儿呢?
就相当於我们拿了个高级台灯,
一共有强光、弱光,还有关三种状态。
相比传统计算机,
以电路的通断,也就是1和0构建数字世界,
华为的三进制设计引入了一种“中间态”,
在数学上表达为-1、0、1的对称体系。
它颠覆在什麽地方呢?
理论上来说,
三进制芯片能耗能降低到传统二进制芯片的1/3,
能节省出来差不多一个县城全年的路灯用电量。
第三个重要数字,
e,
也叫自然常数,
高中数学课本里都学过,
是个2.71开头的无限不循环小数。
为什麽要提到这个数字呢?
因为我看到很多人问,
如果三进制比二进制效率高,
那怎麽不用十进制?
因为有一条定理:
理论上来说,
e进制就是能用最少的符号组合表达最多的信息的最优进制。
二进制的2比十进制的10离e更近,
三进制的3还要比二进制更进一步。
说这一点是为了告诉大家,
如果三进制芯片真能实现,
那就是对最底层、最本质的计算逻辑的一场革命,
你就算把它理解成人类向矽基文明递交的一份邀请函都不为过。
当然啊,
是“如果能实现”,
那麽问题在哪儿呢?
三点。
第一,硬件问题。
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,
苏联就已经做出来过三进制电脑了,
之所以没有流行起来,
一方面是出於冷战时期的政治因素,
一方面也是无论是在电路表示、高低电平,
还是物理存储、磁介质的极性上,
二进制在硬件层面都更容易实现,
也更稳定。
要真的能做出一个能够大规模商用的三进制计算机,
还需要物理学、材料学方面的突破。
就像用三色印刷取代黑白印刷,
肯定是前者的色彩更丰富,
但也需要更覆杂的印刷机和油墨。
第二,从2到3的生态转换成本是难以想象的。
二进制电脑从最初诞生到现在,
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,
现在几乎所有的软硬件生态,
包括编程语言、指令集、编码逻辑、存储协议,
全都是基於二进制设计的,
要切换到三进制,
那就相当於重建整个计算机体系,
短期内根本不现实。
第三,也是我最想提醒大家的一点,
那就是现在三进制计算机的探索意义远大於短期落地。
虽然我前面说了很多三进制的颠覆性之处,
但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华为的这个专利,
它虽然是刚刚公开,
但其实是在23年申请的,
正好是美国对咱们的芯片禁令升级,
全球的半导体行业也面临着能效瓶颈的时候,
华为作为中国企业,
又是大公司,
它的动机就非常好理解。
肯定也是有对底层架构的创新,
但更多还是战略层面的一种技术储备,
而不是要立刻宣布“三进制时代”的到来。
我一再给大家强调啊,
技术探索是漫长的,也是孤独的,
我们不能迷信权威,
而是要有“有枣没枣打两杆子”的勇气,
敢於尝试,
也要多尝试,
说不定到最後就真的能走出来一条
让世界颤抖的破局之路呢。
三进制计算机,
听说过吗?
专利刚刚通过,
我去看了下,
真是一场静悄悄的科技核爆啊,
这很有可能会是一次改变人类文明的大事件。
大家先记着这个数字3啊,
接下来还会出现三个重要数字。
首先啊,
现在咱们的计算机都是二进制的,
啥意思呢?
想象你家里的那个灯泡开关,
按一下是开,
再按一下就是关,
只有两种状态。
计算机就是用这种最简单的“开关逻辑”处理信息,
所有数据最终都转化为1和0的组合。
那麽这个三进制咋回事儿呢?
就相当於我们拿了个高级台灯,
一共有强光、弱光,还有关三种状态。
相比传统计算机,
以电路的通断,也就是1和0构建数字世界,
华为的三进制设计引入了一种“中间态”,
在数学上表达为-1、0、1的对称体系。
它颠覆在什麽地方呢?
理论上来说,
三进制芯片能耗能降低到传统二进制芯片的1/3,
能节省出来差不多一个县城全年的路灯用电量。
第三个重要数字,
e,
也叫自然常数,
高中数学课本里都学过,
是个2.71开头的无限不循环小数。
为什麽要提到这个数字呢?
因为我看到很多人问,
如果三进制比二进制效率高,
那怎麽不用十进制?
因为有一条定理:
理论上来说,
e进制就是能用最少的符号组合表达最多的信息的最优进制。
二进制的2比十进制的10离e更近,
三进制的3还要比二进制更进一步。
说这一点是为了告诉大家,
如果三进制芯片真能实现,
那就是对最底层、最本质的计算逻辑的一场革命,
你就算把它理解成人类向矽基文明递交的一份邀请函都不为过。
当然啊,
是“如果能实现”,
那麽问题在哪儿呢?
三点。
第一,硬件问题。
其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,
苏联就已经做出来过三进制电脑了,
之所以没有流行起来,
一方面是出於冷战时期的政治因素,
一方面也是无论是在电路表示、高低电平,
还是物理存储、磁介质的极性上,
二进制在硬件层面都更容易实现,
也更稳定。
要真的能做出一个能够大规模商用的三进制计算机,
还需要物理学、材料学方面的突破。
就像用三色印刷取代黑白印刷,
肯定是前者的色彩更丰富,
但也需要更覆杂的印刷机和油墨。
第二,从2到3的生态转换成本是难以想象的。
二进制电脑从最初诞生到现在,
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,
现在几乎所有的软硬件生态,
包括编程语言、指令集、编码逻辑、存储协议,
全都是基於二进制设计的,
要切换到三进制,
那就相当於重建整个计算机体系,
短期内根本不现实。
第三,也是我最想提醒大家的一点,
那就是现在三进制计算机的探索意义远大於短期落地。
虽然我前面说了很多三进制的颠覆性之处,
但我们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华为的这个专利,
它虽然是刚刚公开,
但其实是在23年申请的,
正好是美国对咱们的芯片禁令升级,
全球的半导体行业也面临着能效瓶颈的时候,
华为作为中国企业,
又是大公司,
它的动机就非常好理解。
肯定也是有对底层架构的创新,
但更多还是战略层面的一种技术储备,
而不是要立刻宣布“三进制时代”的到来。
我一再给大家强调啊,
技术探索是漫长的,也是孤独的,
我们不能迷信权威,
而是要有“有枣没枣打两杆子”的勇气,
敢於尝试,
也要多尝试,
说不定到最後就真的能走出来一条
让世界颤抖的破局之路呢。